近年来,德安乡依托境内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,积极调整产业结构,持续发展小香菌、黑木耳、黑花生、冬农蔬菜等“短平快”特色产业。通过不懈努力,逐步构建起山区特色多元化协同发展的新格局,助力群众稳定增收,有效推动群众实现就地就近就业,为乡村发展注入强劲动力。

德安乡位于宁洱县北部,境内共有10余条大小河流穿境而过,均属红河水系,水资源丰富。具有降雨集中,干湿分明,光照充足的自然资源优势。
在文化村脚的小河边,一片近20亩的蘑菇大棚里,工人们正在对成熟期的云南特色小香菌进行挑选采摘,发往周边市场。依托丰富的水资源,投资者引进了生态绿色配方的菌包开展仿野生种植。“这个菌包的主要成分是木屑、麦麸,还有少量的包谷面,是最生态的食品了。日常只用控温、浇水和观察菌包的病虫。”德安乡文化村菌类种植基地管理人员陆春祥介绍,在这里种植,靠的就是天然的水,天然的气候条件。在良好环境下,小香菌循环生长周期短、见效快,口感脆嫩香甜,这两三年的效益都不错,今年收入可能达200多万。
为使这项产业可持续发展,德安乡通过土地流转稳固基地发展,与收购商建立长期合作机制,并将其打造成种植示范基地,带动村民共同发展。


黑花生作为德安乡近年来重点推广的特色农产品,凭借其独特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价值赢得了市场认可和好评。今年,全乡大范围推广种植,3月份下种的黑花生植株生长旺盛,层层叠叠的绿叶间,已开出金黄的花朵,丰收在望。
“今年长势特别好,花叶开得好,是比较成功的一年,这也证明了文化村适合大面积种植黑花生。”德安乡文化村村民委员会副主任谭清介绍,根据科学管理,再过1个半月就要进入采收,花生种结束后,还可以种一季粮食作物或经济作物。
目前,全乡黑花生种植面积达830余亩,按去年亩产240公斤干花生的产量和每公斤30元的市场价计算,今年黑花生总产值约为600万元。
据介绍,德安乡将结合粮食安全生产理念,引导农户继续加强科学管理,提高生产效率,推动黑花生产业持续健康发展,在保证粮食供给的同时,让黑花生这一特产走向更广阔的市场。

在境内的蛮别河、兰庆河沿岸,无筋豆、抱子甘蓝、西葫芦等蔬菜也正按时令轮作,有的已采收结束,有的在舒枝展叶生长,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轮换种植,形成了多样特色产业错位共生,互为补充,为乡村绿野勾画着生动的“版图”。
“在基本农田上,种一季经济作物,不仅增收增产,老百姓的收益也高,经济作物结束以后又种粮食作物,自己的口粮也保证了,牲畜也能满足需求。”德安乡文化村村民委员会副主任谭清介绍,按现在的思路,一年四季轮作轮种,将带动更多的百姓致富增收。

据了解,德安乡2024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23年增长显著。各村的粮食产量、农村经济总收入也在持续稳定上升。接下来,德安乡将秉持绿色发展理念,通过品种改良和科技创新推动山区产业升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