适老化 无障碍浏览
今日宁洱
乡镇快讯
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> 今日宁洱 >> 乡镇快讯 >> 正文

全国文明村镇:宁洱县岔河村的蝶变之路

2025年05月27日 16:02 普洱市融媒体中心 于 飞 县委文明办 县融媒体中心综合 点击:[]

5月,走进宁洱县黎明乡岔河村,道路打扫得干净整洁,两旁的蔬菜、绿植和花卉相映成趣,村民楼房上的墙绘栩栩如生……好一派勃勃生机的美丽景象。

近年来,岔河村在各级党委、政府的领导下,坚持党建引领,不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,树立文明新风尚,在推进乡村治理方面持续用力,从一个曾经破旧落后的村寨华丽蝶变为一个美丽村庄,让古老的乡村焕发出新活力。岔河村也先后获得“全国文明村镇”“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”“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”“省级美丽村庄”等荣誉。而这一切令人瞩目的变化背后,正是岔河村以党建为“引擎”,激活精神文明建设“内生动力”,破解治理困境的缩影。


破 局——从“小马拉大车”到治理有章法

“过去村组干部跑断腿,群众也不买账。”岔河村党总支书记、村委会主任李丰坦言。

面对村民参与度低、决策不民主等难题,岔河村以制度建设破局,先后制定、修订、完善了党务村务公开制度、村规民约等10余项制度,深度破解了基层治理“小马拉大车”问题。

“‘白纸黑字’的加持让村民的行为得以约束,也让村民的诉求得到回应,更增强了村民对村领导班子的信任。”李丰说道。

在10余项制度中,《村规民约》最引人注目。其中,“捡野生菌只能在自家承包林里捡、砍竹虫只能砍自己家的、寨子里办事随礼不能超过100元”等与村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通俗易懂、非常接地气,将传统习俗与现代治理深度融合。

岔河村还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,建立了“村党组织、包联干部、网格长、网格员、联系户”的组织架构,由村“两委”干部、支部书记担任网格长,村民小组长、妇女小组长担任网格员,以3—10户为基础设置微网格,划分为14个网格,并设置网格长7名、网格员35名。各级网格员积极充当公共服务“勤务员”,进组入户讲政策、说问题、解诉求,实现各种疑难杂症均通过“一格”办理,为群众带来了切切实实的便利。

此外,岔河村坚持以生态环境美、村庄建设美、家庭和谐美、群众心灵美的“四美”乡村创建为抓手,通过健全“自治”清单、开展文明实践活动、持续深化移风易俗等举措,常态化开展文明实践活动,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,倡导丧事简办、低碳祭扫等文明风尚,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引导村民,积极培育良好家风、淳朴民风、文明乡风。

李丰还说,通过健全各种制度、建立组织架构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,村民的参与意识明显增强,村庄事务的决策更加科学民主,公共服务更加优质高效,岔河村基层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,文明的种子得以生根发芽。


焕 新——群众参与重塑乡村筋骨

2023年,岔河村入选宁洱县第一批学习运用“千万工程”经验试点村。

李丰介绍,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,乡、村工作队员及村组干部与党员群众共同参与到村寨规划建设中。在多次走村串户做好村民的工作后,每家每户都自觉主动整治个人、家庭和公共区域环境卫生,对庭院及周边进行增绿添美,乡村人居环境逐渐发生着改变。

工作推进中,岔河村通过创新“系统化改造+插花式改建”模式,对原有民房民居进行“插花式改建”,小组公共区域整体开展“系统化改造”,人畜分离、农户庭院、门口杂物、车辆摆放等全部“整容”成功,给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。

“我们只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,寨子环境就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,现在感觉就像生活在城里一样。有部分外出户回家过年看到寨子里面的变化后,便有了回家来发展的想法。”岔河村老易寨中组组长李春华说。

村寨绿了美了后,产业升级则为“绿美”注入了新的灵魂。比如,岔河村通过探索引进叶片大、品相好、价格优的“大芽头”品种,进行品种嫁接改良;积极推动茶叶加工技术升级,实施茶叶加工厂扩建项目。2024年,全村茶产业人均收入达8000元以上,成为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。

同时,为丰富收入来源,岔河村通过采取巩固提升多依产业,并种植核桃826.5亩、坚果1243亩、烤烟500亩、佛手234亩、黄牛存栏548头等方式,实现了种养结合、长短互补的新产业格局。除此之外,岔河村通过盘活壮大村集体经济,增强造血功能,成立合作社2个。2024年,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完成20.8万元,基层治理的物质基础得到了进一步夯实。

如今的岔河村,通过制度创新破解治理难题,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文明乡风,依托环境整治重塑乡村面貌,借力产业升级夯实发展根基,以网格化管理打通服务末梢,从“脏乱差”到“绿富美”,从“干部干、群众看”到“干群同心谋发展”,党建引领的“岔河经验”正将治理效能、文明新风转化为发展动能。随着“全国文明村镇”“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”等荣誉接连落地,这个曾经的偏远村寨,已然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活注脚。

上一条:【乡村振兴】从“洋种子”到“土特产”,黎明乡这个村做到了 下一条:鱼欢稻丰!宁洱镇探索“一水两用、一田双收”新模式

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