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鱼苗领到后要立刻下田,避免因停留过久缺氧,影响成活率。”近日,宁洱镇西萨村的86亩稻田变身“生态渔场”,工作人员将一尾尾鱼苗有序投放入田。投放现场,技术指导员详细讲解投放的关键要点,围绕后续养殖管理技巧展开科普。

银鳞闪动的鱼儿穿梭于青翠稻苗间,勾勒出一幅灵动鲜活的“稻鱼共生”生态画卷,也为乡村振兴铺就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。
据悉,此次鱼苗投放是宁洱县2024年中央成品油价格调整对渔业补助项目。该项目以稻渔综合种养为核心,构建“稻田养鱼”生态系统。这种绿色种养模式,既大幅减少农药、化肥使用量,改善稻田生态环境,又能显著提升水稻产量与品质,真正实现“一水两用、一田双收”,达成保障粮食安全与水产品供给的“双赢”目标。


“稻田养鱼能让鱼吃掉害虫和杂草,不仅能够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,还能利用鱼类的自然活动除草、除虫和松土增肥。”宁洱镇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农业办负责人车宏伟介绍,考虑到养殖周期与稻谷生长周期同步,此次投放的鱼苗,特意挑选中等规格的鲤鱼苗投放。稻渔综合种养不仅盘活了土地资源,更激发了农民的种养热情,成为推动绿色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强劲引擎。
“这次投放了75公斤鱼苗,3个月左右就能收获,按现在的市场行情,每亩至少能增收1200多元。” 西萨村箐门口小组的刘建生望着自家3亩多稻田里欢快游动的鱼苗,充满了无限期盼。

据了解,本次鱼苗投放以宁洱镇政合村和西萨村移民搬迁农户稻田为示范点,涉及面积86亩,投放鱼苗总量达2.15吨。据估算,项目预计亩产鲜鱼60公斤,按30元/公斤的市场价格计算,预计可产生经济效益18万余元。

近年来,宁洱镇始终践行“藏粮于地,藏粮于技”理念,因地制宜推广稻田养鱼等特色农业模式,通过科学规划与专业技术指导,不断激发农户种粮积极性,努力实现“一水两用、一田双收”,达到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双重效益。